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換句話說,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又可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近年來,不少地方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防治城市內澇、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山東省煙臺市不斷探索改變過去粗放管理方式,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思路進行系統謀劃,綠灰結合,多措并舉,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城市內澇緩解、水環境改善、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生態修復等綜合目標。
立足實際,建設海綿城市刻不容緩
煙臺市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渤海,屬于資源型缺水城市,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415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每年需大量調引客水。通過布局調蓄設施、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可有效緩解缺水問題。同時,煙臺依山面海,生態環境優良,山、海、島、泉、河等自然資源豐富,通過建設海綿城市、修復河流水系、保護近海生態環境,將有助于煙臺市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建設海綿城市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現實需要。煙臺屬于低山丘陵區,地形高差大,降雨過程路徑短,在暴雨季節容易引發積水、高流速排水等風險災害,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將顯著提高極端天氣應對能力。
基礎良好,建設海綿城市得天獨厚
煙臺市雨水控制利用工作起步較早。早在1988年,長島就開展屋檐接水等雨水收集利用試驗與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了“屋頂接水、樓面接水、路面接水和山上攔蓄”的多元化雨水綜合收集利用格局。從2016年起,煙臺市全域啟動海綿城市建設,構建了“市區兩級全覆蓋”的海綿城市建設組織領導機構,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和要求。
一直以來,煙臺市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總綱,始終堅持規劃引領,高規格推進,形成了一整套涵蓋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的組織領導體系、規劃標準體系、工作推進機制。2021年,煙臺市政府將《煙臺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納入立法工作計劃,并于今年4月以管理辦法的形式先行印發實施。同時,將海綿城市建設指標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形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6個涉水規劃、4個關聯規劃有機結合的“1+6+4”規劃體系,并配套了15項建設標準。
在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城市建設和城市水資源利用、防災減災和城市防洪排澇等工作的基礎上,煙臺市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等相關工作的結合,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區域和典型項目,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堅持走綠色生態宜居發展道路。在全市范圍實施澇洼改造工程,完成200多處積水點改造,中心城區內澇積水現象得到明顯改善;完成了城區30千米河道的綜合整治,徹底消除了城區17條黑臭水體,實現了河道的長制久清;實施321項重點水利工程,綜合整治河道606公里,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積1200平方公里;大力推廣新型節水技術,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2.55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率達到34%。
截至2021年,煙臺市中心城區31.8%的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立足長遠,建設海綿城市勢在必行
以“內澇風險有效應對、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排海水質穩定達標、山水城海有機融合”為核心,以打造形成“北方低山丘陵、濱海缺水型城市高質量海綿城市建設示范樣板”為目標,到2024年,煙臺市海綿城市達標面積占比將達到55%以上,到2030年將達到80%以上。
從長遠來看,海綿城市不僅能夠治污蓄水,還可以構建良性的生態運行體系,“讓城市融入大自然”。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設施,實現了雨水的調蓄、凈化,營造出與自然相容的生態景觀;城市公園、林蔭綠帶等場所,創造了更優質宜居的環境,“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從這個意義上說,打造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態之城,才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最終目標。作為北方濱海缺水地區城市的典型代表,煙臺市的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實踐,將為黃河流域、北方缺水地區以及沿海水資源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的眾多城市提供生動的示范和案例,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煙臺經驗”。
內澇風險有效應對。推進實施18項河道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建設8條地表行泄通道、11個海綿型調蓄公園、201個源頭地塊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編制城市內澇風險圖及應急管控方案,全面提升城市內澇風險應對能力。洪澇統籌、協調銜接,到2024年,內澇防治標準全面提升至30年一遇,河道防洪全面達標,并可以有效防范50-100年降雨帶來的風險挑戰。
雨水資源綜合利用。建設“流域—城市—社區”多層級水資源集蓄利用體系,提升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的能力。到2024年,中心城區雨水資源利用率達到7%,可滲透地面面積達到41%以上。
排海水質穩定達標。深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截流—調蓄設施和生態處理設施,確保河道水環境明顯提升,入??趪財嗝嫠|穩定達到Ⅲ類。
山水城海有機融合。全域分析掌握城市生態本底,加強城市自然山體、河湖濕地等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與合理利用,為水留空間、留出路,構建良好的山水城海關系。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煙臺市將進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全域推進、片區示范,系統構建、智慧管控,健全機制、強化保障,把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切實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提高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全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高質量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煙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吐納”,實現美麗宜居、幸福棲居。